我們的醫學教育成年了嗎?

醫學教育白皮書帶我們走過的十八個年頭

1998年,一群學者秉持著行醫的初衷,飄洋過海,遠赴美國參與美國教育部外國醫學教育及評鑑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n Foreign Medical Education and Accreditation, NCFEMA)的公聽會答辯,針對醫學教育的內容成效及評鑑之機制接受國際考核,原以為能藉此獲得各界的青睞,然而令人錯愕的是我國的最終判定結果竟為不合格(non-comparable)。

該委員會鉅細彌遺的列舉出我國醫學教育之16項缺失,這個結果令當時的醫學教育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敗。回國後,黃崑巖教授與賴其萬教授痛定思痛,積極的檢討問題根源,並於2002年底,發表了共45頁的《醫學教育白皮書 台灣醫學教育之改進方向》,文章一開始便開宗明義的分析了當時台灣醫學教育的概況,針砭時弊,一針見血的陳述其缺失,並於最後提出了改進策略,在當時風氣的帶動下,為醫學教育開創出一頁新的詩篇。

學習制度的改革

時光芢苒,歲月飛梭,18個年頭過去了,醫學教育也隨之成長。

立基於這份白皮書,部分理念已經展現出具體的成效。例如:有別於以往,「實習醫師」定位不明,其理應是以學生身份在醫院進行學習,卻總是被分派大量行政業務,以學習的名義充付出廉價勞力,用以填補人力不足的缺口,此現象在醫學系從七年至改制為六年制(廢除第七年實習醫師的階段),並在評鑑監督下促進各教學醫院制定合宜的臨床學習實務,使醫學生在醫院中的學習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再者,過去為國內外教育學者所詬病的clerkship病房學習,隨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從過去只看不做的治療團隊局外人,成功轉型為在適當的監督下,擔任主要照顧者(Primary care)的醫療團隊成員,努力擺脫先前「沒有賦予責任的學習不會有實際成效」的惡名。

醫學系獨有的共筆文化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們的一言一行,深深影響著莘莘學子。然而國內醫學系教師的教學品質良莠不齊,用心教學的老師屈指可數,為數不少的老師上課僅是照本宣科,了無新意,更有甚者,將為數不多的上課時間用於分享自己過去的豐功偉業和其人生的天倫之樂,造成上課內容與該堂課所訂定的教學目標幾乎完全相悖,進而使學生們出席課堂的意願降低,在這樣的風氣之下,更加鞏固了為師長們所微辭的醫學系「共筆文化」。

然而,正由於部分老師們對於上課教材的取捨及提綱挈領的授課技巧有待改進,學生無法在課堂上充分吸收該章節的重點,因此透過分派共筆組,以翻閱原文書或是上網查找期刊文獻的方式製作共同筆記,以有效率的互助合作,達到對該堂課的重點掌握。

在缺乏提綱挈領的授課內容之下,學生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完所有原文書籍,因而在醫學系學生間形成了所謂的「共筆文化」,以患難與共、相互扶持的精神一起在無涯的學海中往前邁進,不過,這種現象也凸顯出醫學生們對於閱讀原文的能力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從紙筆測驗到臨床實務

「醫學系學生學業之評估皆偏重於知識面,不重視臨床診治病人之技能是否有預期的進步」。有鑑於此,自2013年起,台灣仿照國外在第二階段國考前加入了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以多站式的方式考核學生對於問診、理學檢查、放置鼻胃管、放導尿管等臨床技能,及對待病人的床邊禮節等實作進行考核評量,醫學生們的學習也從偏重知識面轉為知識與實作併重,對於從坐在教室裡的「學生」身份,轉變為進到臨床實務中的「學徒」身份,成效可圈可點。

然而,在基礎醫學的知識測驗中,考試理應是教學的延長,但是部分老師出題過於艱澀刁鑽,更有老師出題文法錯誤、語意不清,導致學生無法正確讀題,此現象不但無助於學生的學習,更有失評量考核的公正性。

此外,部分科別的老師拒絕在考試結束後公告試題與答案,讓學生無法在學習告一段落時進行學習上的檢討、反饋,並修正錯誤,實為醫學教育的一大阻力。儘管有老師宣稱其出題應受智慧財產權保護而不願公告試題,然而依照我國著作權法之規定「依法令舉行之各類考試試題及其備用試題」不得為著作權法之標的,其中所闡述的各類考試即包含了大學校院的期中期末考。

青澀VS成熟?

十八歲,青澀的我們,在經歷大考的摧殘,勇敢的跨越醫學系的門檻時,滿腔熱血的走入校園中,但我們真的準備好要踏進醫學教育制度的漩渦了嗎?

醫學教育白皮書帶我們走過的18個年頭裡,NCFEMA當年所提出的16項缺失中,許多舊有體制已進行多項變革,也建立完善的評鑑機制。

「醫學生只有一個權益可言,那就是:為成為良醫,得到最好最嚴謹的醫學教育。」

儘管黃教授畢生致力於提倡醫學教育的品質,然而實際上,由於權力不對等的關係,醫學系學生面對不甚令人滿意的醫學教育品質時,往往敢怒不敢言,進而漠視規則,抑或選擇妥協。筆者認為,這也是剩餘的項目中難以徹底加以變革的阻力。

撰稿:秦郁涵(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楊芯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

圖文:孫聖晏(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涂育寬(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

--

--

醬料生MedStudents

大家好,我們是醫科生,因為看太快常被誤認成醬料生。 此專頁的小編們由歷任台灣醫學生聯合會【醫學教育部】部長擔任,分享各種與醬料生有關的大小事。更多消息請關注臉書粉絲專頁【醬料生MedStudents】